韩国三大电视台最近的样子,真像隔壁着火了还硬撑着说“没事,我家有空调”。
屏幕里主持人笑得跟广告片似的,可观众心里都清楚,那边已经烟雾弥漫。
起因是全智贤在新剧《暴风圈》的一句台词——“为什么中国偏好战争,那样核弹会落入边界地区。”
这话不是什么小石子掉水面,而是直接把船掀翻了。
她本人倒是安静得很,不解释、不回应,好像只要闭嘴就能让风停。
但品牌可没那么佛系,一张张代言照撤得比剪辑师切飙车戏还利索。
这让我瞬间回到2016年限韩令刚下的时候,那阵仗是真冷,从综艺到演唱会,灯一齐灭。
他们可能以为七年过去,中国观众早忘了那股不爽,这次又来试探底线——结果踩空,又滚进老坑。
电视台里的反应更有意思。
一位短发女主播一本正经地说,是中国网友断章取义,把一句对白放大才惹出事;旁边男主持补刀:“这只是剧中一句话,有什么好吵?”
听起来,就像有人往你院墙泼了一桶油漆,还拍拍肩膀夸你家变时尚。
最离谱的是女主播居然归咎于全智贤演技太好——观众入戏才生气。
我看完差点喷茶,这甩锅功力简直可以申报非遗。
别忘了,全智贤这些年在中国市场捞金捞得熟练,从奢侈品到护肤,她手里的合同摞起来能挡半个阳光窗户。
一个长期依赖中国消费的人,在挑作品时保持基本尊重,本该是职业常识。
如今签了、拍了、播出了,再用沉默对抗舆论,这种操作在商场上叫风险转嫁,但消费者眼睛不瞎。
节目聊到“不应该解除限韩令”的时候现场空气明显紧绷。
有嘉宾提过,没有中国这个庞大的外部市场,仅靠五千万人的国内消费,是撑不起那些动辄几十亿投资的大制作和全球巡演计划的。
“中国风险”几个字重新摆上桌,他们慌是真的,只不过嘴硬显得滑稽。
从文化层面看,这事背后还有认知上的错位。
不少韩国影视创作者脑海里的“中国”,仍停留在过时甚至带偏见的版本,于是在编剧笔下冒出这种带误读味道的台词。
而跨国传播环境中,这类东西极易被放大成政治敏感问题。
当年的数据很扎心:限韩令一年,让韩国音乐出口额同比掉近四成,广告代言缩水超过一半。
这些数字不是抽象,它意味着明星收入腰斩、团队解散,还有舞美厂闲置设备蒙灰。
更奇怪的是部分媒体坚持给事件套受害者滤镜,对内安慰本土观众:“我们没有错,只是别人想多。”
这种心理按摩或许能让国内粉丝安心,却堵死跨境沟通渠道,因为它等于拒绝面对真正的问题。
而另一种态度则截然不同,比如某偶像团成员因为舞服涉及敏感符号,被粉丝退票,公司立刻道歉并换设计,很快平息争议。
这就是直面危机和假装无事之间的差距。
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单纯“一句台词”的锅,它更像照妖镜,把傲慢、不愿承认错误,以及既依赖市场又暗地轻视它的矛盾一次性照亮。
在社交平台信息扩散速度远超七年前,人随手截图加字幕二创,一个细节分分钟全民热议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还抱着老派思路应付危机,就是自己跳泥潭再努力假装鞋干净。
顺便插个同类案例,日本去年某歌手接受采访时随口提及战时历史,也戳中了亚洲其他国家粉丝的不适点,他所在公司连夜声明并取消相关宣传活动,损失惨但姿态明确。
如果全智贤或者制作方哪怕澄清一句“这是角色设定,不代表个人观点”,情况可能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。
不过他们选择赌舆论自行降温,如今看来这一注输惨了。
网友其实很好玩,有时候就爱拿放大镜盯别人家的芝麻,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。
但涉及跨国文化交流中的敏感语境,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一致:不能拿别人的痛点开玩笑,更不能借艺术之名搞暧昧表达。
所以每一次此类争议,都烧遍网络,因为大家潜意识知道,这是关于尊重,不是谁玻璃心的问题。
未来会不会真迎来新一轮限韩令?
不好猜,但如果真走那一步,那些曾凭韩流红遍亚洲的人,要么学乖,要么找新的出口,否则只能眼睁睁看自己的名字从商演名单上一行行划掉。
我挺想看看,到那个节点,如今坐主播桌前故作镇定的人,还能不能保持现在这种云淡风轻的笑容,你呢,会去搬凳子继续围观吗?
爱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-配资怎么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